1)第一百六十四章摘篮子_丝路禁地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叫我去白渣那里摘篮子?”

  “对,顶爷是这么说的。”原四海在电话里说道:“他专门交代了。”

  所谓的摘篮子,是古行里特有的“专业用语”。很早之前,古行的生意套路比别的买卖多,尤其是到了年底,大家都在想办法出货,有点淡季打折的意思。

  那时候,很多商人聚集到一个地方,把自己想出的货放在一个篮子里,标上价格。篮子挂了一排,有的买主看上货,就会把篮子给取下来。

  时过境迁,这种买卖方式早就不时兴了,但是摘篮子这个行话一直保留了下来。到了现在,摘篮子里面,其实有点类似拍卖的意思。

  华阳周围每个地方都有古行,都有市场,同样一件货,可能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价格。比如说这件货成本是100块钱,有人愿意出200块钱买,但是货主会琢磨,是不是还有人愿意出300块钱?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让货主的货物价值最大化,各地都会有一个德高望重能服众的人,出来把买家和卖家召集在一起,货物公开亮相,然后买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价,最后价高者得之,很多卖家都愿意这么干。

  负责组织活动的人,按道理说就是个大掮客,他召集人凑局,等到每笔交易成功的话,这人会从中抽取一点好处费。这等于是三方共赢的事儿,所以摘篮子的情况长盛不衰。

  在华阳和新城这些地方,最有名的凑局人叫白从文,外号白渣。老白家在古行混了好几代,但他们从来不走武路,只做正经的生意。生意最兴旺的时候,白家的至宝斋分号都开到南方去了。

  从十几年前开始,白从文就组织人凑局摘篮子。这种事情,不是谁都能做的,摘篮子的时候,必须得保证买卖双方公平公正,谁都不能仗势欺人,白从文从中间抽取好处费,就要把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给摆平。这就得要求凑局的人有相当过硬的人脉关系,每条路都得趟的平。

  白从文是块金字招牌,十几年前开始凑局摘篮子,从来没有出过什么差错,不管卖家还是买家,都愿意到他那里去。白从文可能就从里面尝到甜头了,自己的店干脆关门,专做凑局抽水的生意。在华阳本地的土话里,渣这个字有捞钱的意思,白渣,就是白捞钱。

  白渣这个人其实算是很精明的了,他专门凑局摘篮子,自己从来不去搞货,也不卖货,这样就避免了跟陆放顶赵三元这种大佬产生冲突。凑局很稳当,只要能镇得住场面,一年四季都断不了进项,只不过挣钱没有赵三元他们挣得多。

  “都这时候了,还去摘篮子?”我本来心里就一直比较低落,还有点烦躁,陆放顶好容易出现,就留了这么一句话,又无影无踪,我就感觉更烦:“这些事,叫你们去做不行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iqi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