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71章 人在城在,绝不辱我大明之威_上吊之前,崇祯掀桌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连皇陵都未修,他日若是战死,便与众将士同,唯马革裹尸便可。卿等当辅佐太子,做好份内事!”

  后世有人污蔑崇祯皇帝藏了几千万两银子却舍不得拿出来花,真的是岂有此理!

  任何一个皇帝登基之后,第一件事情便是要为自己修皇陵,因为不知道啥时候会死。但是,崇祯皇帝登基了十七年,压根就没有修自己的皇陵,难道他会不重视么?至少古人没有不重视的,特别是皇帝,更是重视自己的陵寝。那为什么不修?答案非常简单,不是因为藏着钱不花,而是根本没钱!

  此时,他说完之后便用力一夹马腹,战马窜出,踏上了征程。

  在他身后的御马监掌印太监方正化一脸肃穆,立刻领五百锦衣卫骑军和一千直属骑兵跟上,追随崇祯皇帝,踏上了出征之路。

  在这队伍中,有一个人非常显眼,身穿青袍文官服饰,乃是户科给事中吴甘来,这是唯一一个奉旨随驾出征的文官。

  范景文等人看着皇帝英武背影,心中非常感慨,当即磕头到地,恭送大明皇帝上路。

  此去宁武关,要先出京师至昌平,过居庸关到宣府,再过阳和至大同,然后才能到达宁武关,之所以如此,皆因恒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皆是东北西南走势,因此不得不绕路,全程大概一千两百多里。

  当然,援军其实也可以南下,走固关入山西,离宁武关会更近。但是,崇祯皇帝知道固关会更早失陷,并且从这里进军,难以和周遇吉所部汇合,会被李自成大军隔开。

  而最为关键的是,崇祯皇帝救援宁武关,还需要宣府和大同这两个边军重镇的兵力和物资。因此,只能绕路,日夜兼程了。

  ………………

  与此同时,周遇吉已经弃了代州,趁着城外贼军反应过来之前,匆匆移防到了宁武关。

  宁武关的关城雄踞于恒山余脉的华盖山之上,临恢河,俯瞰东、西、南三面,周长3.5公里,南北较狭,东西为长,呈长方形,城墙高大坚固,约为12米,以青砖包砌城,四周炮台、敌楼星罗棋布。

  以重兵驻此宁武关,东可以卫雁门关,西可以援偏头关,北可以应云朔,盖地利得势。

  周遇吉是三关总兵,弃守其他两关,搜粮草辎重就只守宁武关。他站在城头上,看着手下军卒在忙碌,心中却藏着忧虑。

  朝廷没有钱粮可拨,哪怕他集合了三关的粮草物资于宁武关,却也没有多少!而李贼兵力之多,相差实在太悬殊。要凭宁武关挡住李贼大军,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!

  最理想的,是宁武关能得到大同的增援,如此坚守下去的话,李贼大军兵力雄厚反而会成为累赘,因为兵力多了,所需粮草物资就更多。

  但是,能坚持到李贼大军的钱粮耗尽么?

  对于这个问题,周遇吉心中一点底都没有!

  如果说,李贼大军入山西,都是一路杀过来,那样消耗钱粮兵力就多,守住宁武关的希望就能大一些。可是,李贼大军自入山西以来,各地官军闻风而降,让李贼不费吹灰之力得兵得粮!

  周遇吉想着心中便多了一分愤怒:食君之禄,忠君之事,礼义廉耻全然抛弃不顾,精忠报国更是抛之脑后,唯独搜刮民脂民膏,却是竭尽心力,如若不是他们,国事何至于此!

  还有,朝堂上奸臣当道,蒙蔽圣听,忠臣良将,却是相继战死。

  想着这个,周遇吉不由得想起了他在勇卫营时候的两个同僚,孙应元已经战死,黄德功远在凤阳,一时之间,他感觉天地之间,真的是颇为孤独。

  也罢,危难之际,任凭他人弯腰屈膝,自己却当顶天立地,虽死无悔!

  他正在想着呢,忽然身后传来动静,却是亲卫引人过来。他是认得,是去大同和阳和报捷的信使回来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iqi9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